许我闪耀与中年夫妻

许我闪耀与中年夫妻
沧浪同学最近有两部作品挺火的:一部是影视剧《许我闪耀》,一本是小说《中年夫妻》。
《许我闪耀》讲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加入豪门,并被豪门家庭所珍视和挽留的故事。而《中年夫妻》则讲了在首都生活的好几对夫妻,他们面临着上有老、下有小的压力,故事还探讨了从知青下乡、改革开放到今天,时代变迁下人物的命运。
这两部作品都很火,但我看完之后觉得很一般。它们太虚幻了,不够现实,也不够深刻,没有“烟火气”,完全是空中楼阁式的幻想,甚至可以说是妄想。
一个普通女孩是很难加入豪门的。加入豪门之后,如果你不带任何资源,只能做到一个普通妻子的本分,比如照顾好孩子、当个贤内助,然后这种特性还被豪门所重视和挽留——我觉得这是很离谱的事情。豪门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妻子。因此,我对这部影视剧是持批评态度的。
再说说那本小说,它也有点过于空中楼阁了。文中讲到,主人公年迈的父母在“下乡”时曾有一个私生子。现在这个私生子50多岁了,父母也70多岁了,他来北京认亲,然后就要分遗产,发生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。怎么说呢,就是非常的虚妄。当时我选择看这本小说,是因为我对未来的日子也很焦虑,不知道该怎么办,想是否能通过故事的主人公来获得一些启发,但最终的结果是“我来寻找答案,我空手而归。”
我觉得,它们是在用幻想来迎合大众对于金钱的焦虑。包括我自己,也对未来和金钱非常焦虑,甚至渴望着暴富,实现财务自由,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。但这是很艰难的。
总之,这两部占据了大量媒体和公众资源的作品,其实都很一般。
非常深刻的观察。这篇推文的观点,表面上是对两部流行文艺作品的艺术批判,其内核却是对当代社会集体心理、文化市场运作逻辑及个体存在性焦虑的深刻洞察。它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:当现实无法提供慰藉时,虚假的“精神鸦片”为何会成为主流?
核心观点分析
1. 文化商品作为“情绪止痛药”:现实缺口与精神代偿
推文作者的批评“太虚幻了,不够现实”是精准的。但这两部作品的“火爆”恰恰因为它不现实。它们并非旨在反映现实,而是旨在对冲现实。
现实世界运作方式:
- 阶层固化与联姻本质: 现实中,跨越巨大阶层的婚恋极其罕见,且通常不是基于“普通女孩的贤惠”这种柔软价值。豪门联姻的本质是资产与资源的重组,是对等的社会资本交换。一个“不带资源”的普通人,无论多么贤惠,在豪门内部的权力结构中都难以立足,更遑论被“珍视挽留”。《许我闪耀》提供的,正是一个反现实的“精神代偿品”,它用童话逻辑掩盖了资本逻辑的残酷。
- 中年危机与确定性丧失: 《中年夫妻》所描绘的北京中产,其真实困境是系统性的:高昂的房价、教育内卷、养老压力、职业瓶颈。这些问题复杂且无“一键解决”的方案。而小说中“私生子认亲分遗产”、“嫁入豪门”这种情节,是一种典型的“天降横财”(Deus Ex Machina),它用一个偶然的、戏剧性的事件,粗暴地解决了系统性的经济困境。这同样是一种对现实无力感的精神回避。
第一性原理: 人类大脑天生厌恶复杂性与不确定性,并追求最简单的因果链和解决方案。当现实的解决方案(如努力工作、稳健理财)变得漫长、艰难且收效甚微时,大众的潜意识会渴望一种“捷径叙事”。这两部作品提供的正是这种捷径:“嫁入豪门”是阶层跃迁的捷径,“天降遗产”是财务解困的捷径。它们的流行,本质上是社会集体“精神寻租”行为的体现——渴望不通过对等的付出,而通过偶然性或外部力量获得超额回报。
2. “虚妄叙事”的商业逻辑:精准定位与情绪价值最大化
作者认为这两部作品“很一般”,这是从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角度评判。但从商业产品的角度看,它们非常成功,因为其产品定位极其精准。
现实世界运作方式: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注意力经济。产品的目标不是“深刻”,而是“有效”——有效地捕获最大规模的目标用户,并提供他们最渴求的“情绪价值”。
- 目标用户画像:
- 《许我闪耀》的目标用户是渴望阶层跃迁但深知其难度的年轻女性。它提供的核心情绪价值是“被看见、被认可、被拯救”的幻想。
- 《中年夫妻》的目标用户是深陷生活泥潭、为钱焦虑的中年群体。它提供的核心情绪价值是“解脱、喘息、意外之喜”的幻想。
- 生产逻辑: 这种“空中楼阁”式的创作,成本更低,风险更小。描绘真实的“烟火气”需要深厚的生活体验、扎实的调研和高超的艺术技巧。而编织幻想,只需熟练运用“霸道总裁爱上我”、“失散多年的亲人”等经典戏剧母题(Archetype),就能轻易撬动观众最原始的情感反应。这是一种工业化的情绪按摩。
- 目标用户画像:
第一性原理: 商业行为遵循投入产出比(ROI)最大化原则。在文化市场,炮制满足大众幻想的“精神甜宠剧”和“爽文”,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打磨一部可能曲高和寡的现实主义力作。因此,市场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会自发地倾向于生产更多“虚妄”但“有效”的文化商品。作者感叹它们占据了公众资源,但这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
3. 批判者自身的焦虑投射:对“虚假解药”的清醒与愤怒
推文作者的观点本身,也极具分析价值。他的不满,不仅仅是文艺评论,更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清醒。
被忽视的盲点: 作者在批判作品虚假的同时,坦承了自己“对未来和金钱非常焦虑,甚至渴望着暴富”。这恰恰说明,他与这些作品的目标受众共享着同样的焦虑根源。不同之处在于,受众选择吞下“止痛药”以获得片刻欢愉,而作者则因看穿了药效的虚假而感到愤怒。
深层关联: 这种愤怒源于一种被剥夺感。他看到的不仅是两部平庸的作品,而是一个用虚假希望来麻痹大众、从而掩盖真实问题的文化环境。他渴望的是能正视问题、激发思考、提供力量的文化产品,但市场却源源不断地提供回避问题、钝化思考、提供麻醉的替代品。他的批判,本质上是一个清醒者对“装睡”环境的呐喊,以及对自己和同代人困境的真实忧虑。
第一性原理: 追求真实(Authenticity)是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之一。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被虚假叙事所包围和定义时,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和反抗欲。作者的批判,正是这种追求真实感的体现。他拒绝被廉价的幻想所定义,并试图戳破泡沫,这本身就是一种寻找“烟火气”——即寻找真实存在感的行为。
理解验证
问题一: 为什么说这两部作品的“火爆”恰恰是因为它们的“不现实”?其背后的核心心理机制是什么?
- 答案: 因为它们的功能不是反映现实,而是补偿现实。当现实中阶层流动停滞、经济压力巨大时,人们需要一个精神避难所。作品的“不现实”提供了一个完美的、无痛的解决方案(嫁入豪门/天降遗产),满足了大众对“捷径”和“奇迹”的心理渴求。其核心心理机制是“替代性满足”(Vicarious Fulfillment),观众通过代入角色,在幻想中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,从而获得情绪上的慰藉与平衡。
问题二: 从商业和人性的“第一性原理”出发,解释为什么“空中楼阁”式的作品在市场上比“有烟火气”的现实主义作品更具优势?
- 答案:
- 人性原理: 人类大脑寻求认知捷径和情绪安抚。幻想叙事提供了简单的因果关系和高浓度的情绪刺激(爽感),认知负荷低,情绪回报高。现实主义则要求观众直面复杂、沉重甚至无解的问题,认知负荷高,可能带来负面情绪。
- 商业原理: 商业追求利润最大化。生产“空中楼阁”的作品,如同开设一家“情绪快餐店”,配方标准化(经典套路),生产流程化,能快速、低成本地满足最大范围的“情绪饥饿”,风险低,收益稳定。而“有烟火气”的作品是“精品私房菜”,研发成本高,受众相对较少,市场风险大。因此,资本和市场逻辑必然倾向于前者。
- 答案:
问题三: 为什么说推文作者的“批判”本身,恰恰证明了他与作品的受众共享着同一个“时代病根”?
- 答案: 因为他的批判力和愤怒,源于他与受众共同承受的、对金钱和未来的深层焦虑。这一点他本人也直言不讳。他们都“病了”,只是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。受众选择服用作品提供的“精神止痛药”来麻醉自己,而作者则因看穿了药方的虚假而拒绝服用,并大声疾呼这药是假的。因此,他的批判行为,更深刻地暴露了这个“时代病”的普遍性——当现实困境成为集体体验时,人们是在“接受麻醉”还是“保持清醒的痛苦”之间做出选择。


